什么动物摇尾巴?
许多哺乳类动物都有尾巴,包括猿类的祖先。但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在进化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尾巴,仅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还保留有关节突起和尾椎。脊椎动物的尾巴,是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运动的主要器官。在有尾蛙类,尾巴是游泳时的动力;在壁虎、响尾蛇等动物,尾巴还是贮存脂肪的场所。尾巴也有协调发声(蛙类、蟑螂等)、示威(某些蛙类、壁虎等)、诱敌(壁虎、蜥蜴等)和求偶(鸟类、青蛙等)的作用。
在有经济意义的各种猪种中,几乎都有尾巴,只有我国四川的内江猪和广西的陆川猪等少数品种无尾或少尾,在育肥中,若有老鼠侵害,可能会咬去尾巴,也会有少量无尾或少尾猪出现。有尾巴的猪,其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一些猪种在发情时尾巴会有一定的幅度的摆动,有类似示威和求偶的含义,因此在杂交配种选种时,可作为辨别发情程度的依据之一。在生长发育、育肥时,尾巴也有一定营养消耗。因此,在养猪生产中,有人主张在仔猪断奶后,将尾巴从原长的1/3—1/5处切断。据国外报道和我们试验,尾巴短1/3,育肥期平均增重可增加4%;我国南方,猪只常群养,猪只密集,猪群又比较好动,常会发生尾间咬斗现象,个别甚至相互咬断了尾巴,重者导致死亡。因此,对于好动、群养的猪只,也以断尾为好。
猪只断尾,最好使用专用的断尾钳,其优点是速度快、伤口整齐。具体做法是:用手指提住要切断的尾巴部分,用力勒紧血管,使该部位断血,再提紧用断尾钳钳口轻轻夹住距离尾根4—6厘米处,顺势紧压切断,伤口用10%的碘配液消毒。若无断尾钳,可用5毫米左右铁丝1段,在距尾根4—6厘米处缠上1周,在距尾根部位稍用力扭断,使血液凝固中断供应后,再在缠丝处用力拉断。为防止母猪用乳头磨蹭伤口、细菌感染和其他猪只咬尾,可用卫生筷1根(或用1根火柴杆),在距离缠丝1.5厘米处扎上,使断尾部分悬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