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点病初始什么症状?
当鱼体被寄生虫感染后,由于虫体的分泌物以及分解物质导致皮肤组织发炎,出现局部性病灶;在皮肤水肿、炎症反应时,虫体受到挤压破裂从而释放其内毒素,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如此反复,鱼体免疫系统不断得到刺激,产生抗体并启动免疫应答机制。 然而,对于寄生虫的免疫过程并不是单一抗体形成的过程,而是存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及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这两种免疫细胞杀伤机制都需要抗体先与虫体表面相应的结合位点相结合,进而激活细胞的免疫效应,达到杀灭寄生虫的目的。 当鱼儿患有白点病时,首先表现为皮肤局部出现白色斑点状突起或斑疹,随后逐渐扩大融合成斑块,严重时皮肤表层的鳞片可脱落,肌肉可见出血点。患病后期,若不能及时治愈,病情蔓延至全身,可导致死亡。 虽然白点病的病原体属于寄生虫范畴,但其症状表现与细菌引起的感染类似并且治疗原则也是相同的。因此有人将白点病归为寄生虫感染,也有人将其列入细菌感染范围的其中一种病因。
关于白点病的原因目前尚有争议,有人认为系由嗜水气单胞菌所引起,也有的科学家认为是由于异尖线虫分泌的毒素导致的急性炎症反应,还有的研究者发现弧菌属和沙门氏菌属等与鱼类白点病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在养殖行业当中,对于白点病的防治大多采用外用药物涂抹患处的方法来治疗,但是疗效不佳且易复发。而若采用内服抗生素类药物控制感染则较为有效,但长期使用会产生抗药性,一旦停药容易复发。采用外涂紫药水、红汞等药物以及食盐蘸洗法也有一定效果。 为了有效预防白点病,重点应做好水体与食场环境的消毒工作,定期使用含氯制剂如二溴海因、三氯异氰尿酸钠等进行全池遍洒消毒;投喂的营养品中也应添加维生素类等药物,增强鱼体的抵抗力,同时保持饲料新鲜可口,增加鱼的食欲,促进其生长,减少应激因素也是预防白点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