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睛在哪里?
这个要说到两个概念,眼球和视者。通常我们看动物(除了人类)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把它们当作“人”来看待的——这会带来一些问题,那就是我们会把本来不是人的动物身上的人的特征给予它们,而忘记这些特征原本是不存在的。这就导致了对于“猫眼睛”这种生物学的描述会出现语义混乱。
首先,猫并不是“拥有眼睛的动物”,它根本就不是一个“视者”(sight-holder)。在动物界中,只有灵长类、啮齿目和部分鸟类能够完全依赖视觉进行定位(他们能够看见自己的手或者尾巴),其他所有动物都至少需要触碰才能确认自己身体的存在。换句话说,对于绝大多数动物而言,它们的脑袋里压根就没有“视角”这个东西,自然更不存在“盯着什么”这样的动作了。
那么,当我说“猫眼睛”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呢?事实上,我指的不是它的眼球(orbit),也不是它的大脑(brain),而是指它的角膜(cornea)。之所以说角膜而不是眼睛是因为虽然所有的动物(包括人)都有眼睛,但并非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的眼睛都有角膜。
角膜就是覆盖在眼球表面的一层透明膜。这层膜非常薄,厚度大约为0.5到1微米。因为很薄,所以可以看见血管和神经从里面透出来,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红血丝”。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一些细微的运动,这是由于眼睛的每一部分都在不停地运动着的缘故。这些运动有上下运动(眼睑)、左右运动(眼球)以及扭转运动(眼球和眼眶)等。 这些运动都是连续不断的,因此如果观察得足够仔细的话,就会发现这些运动的循环也是不断重复的。不过对于人类来说,因为长期不灵活使用眼睛的缘故,许多肌肉都会萎缩,从而影响这些运动。于是很多人看不到这些细微的运动,觉得自己的眼睛是“死鱼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