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狗狗不会咬主人?
这个问题其实和“狗为什么叫dog而不叫cat”一样,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首先我们得知道,狗并不是一开始就被驯化的动物;在人类开始有家养的狗之前,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大约140种狗的野生近亲(包括我们的祖先——狼),其中有一些品种已经在世界各地被驯养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 但是,现在世界上所有品种的狗,以及绝大多数的被家养狗的品种,都来源于欧洲。所以,这些狗都带有很明显的欧洲血统。
大约在6-7万年以前,欧亚大陆上开始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智人亚种——“欧洲人种”。虽然他们外表与当时正在扩散到全球的原始智人并没有多少区别,但基因研究表明他们的脑容量要比其他智人多出5%左右、身高也比亚洲人高一些,并且他们还具有一个独特的生理特征——舌骨萎缩。而正是这个小小的骨骼变化导致了语言发音上的巨大差异——现代德语的发音方式让说德语的人必须将舌头卷起才能发声,而舌头的这一动作也影响了他们发元音的方式,从而造成了很多辅音字母的双写法。同时,这种发音习惯也影响了后来英语的发展…… 所以,现在我们常常听到的一些关于狗的形容词,比如“bark”(叫) “treat”(喂) “squeak”(吱吱叫)等等,其实都是源自德语。 至于“dog”这个词,据学者们推测,最早出现于公元二世纪左右的古法语中,它的来源至今还是个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在当时的原意并不是指代一种特定的犬科动物,而是泛指所有的狗——无论是狼杂交出来的混血狗还是像松狮这样的本土狗,亦或者是像哈士奇这样体型较小的狼。而在当时,人们用“dog”来泛指任何狗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它们都有舌骨收缩的特征。当然,由于德国文化的影响,后来的英文翻译直接照搬了这一用法[1]。因此,现在的“dog”一词仍然保留了舌骨收缩的特点(/dɒɡ/) (这一点可以从它和类似发音的单词对比中很容易看出来,例如:laugh / laʊ / ; golf /ɡɔːf/) 而相比之下,“Cat”则来自于拉丁文的“felis catus”,意思也是指一种猫而非某一类特定的猫。 在狗进入中国之后,它们很快便取代了当地的土著狗“狼”的地位,成为了中国人饲养的主要宠物之一。但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一直认为狗不如猫(“狗肉不上席面”等说法就是由此而来),再加上它们的毛发颜色又与传统的华夏民族普遍偏黑的皮肤不太搭调,导致中国的家养犬很少出现像欧洲狗那样拥有明显花纹的大型犬。而且,除了少数品种之外,绝大部分的中国犬都没有出现过纯黑的毛色——这与西方流行的黑色拉布拉多、圣伯纳大狗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正是因为中国家养犬的历史并不久,而且在培育过程中缺乏欧洲品种的血统,才造就了如今“不会咬主人的狗”的现状。